程序员在办公室里埋头写代码,日复一日地调试、修复bug,久而久之,容易产生一种惯性思维:
——生活中的问题,就像代码里的bug,总有一个解法,只要努力钻研,就能找到答案。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生活的本质并不是解决一个个问题,而是学会与环境妥协。
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职场中的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规则,还涵盖家庭的琐碎日常、情感的起伏跌宕。
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无解的,或者根本不需要被解决。
不幸的是,这种"万物皆有解"的错觉,在那些从小刷题刷到大、被视为精英的人群中尤为常见。
他们习惯了数学题有标准答案,空间几何有多种解法,代码bug总有修复方案。
这种思维模式在学校刷题、职场写代码的过程中被不断强化,
——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能收获正反馈的奖励,仿佛世界是一个可以被完美优化的系统。
然而,这种"强化学习"训练得越成功,越容易让人陷入过拟合的困境。
当生活中出现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根本无解的问题时——尤其是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曾经的优等生往往会感到迷茫、无措,甚至在钻牛角尖的执念中失去理智,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其实,生活不在于执着于解决每个问题,而在于学会接纳,
接纳无解,接纳无常,接纳自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