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影响低通胀,但是会增强网络安全!
加入 PolkaWorld 社区,共建 Web 3.0!
上周 Polkadot 社区的通胀讨论迎来了新的变化。原本由 Alice_und_bob 提出的 Growth Pressure 方案,在进一步沟通后,被一个相对温和的 Medium Pressure 方案所取代。
我们对比了这两个版本后发现,Medium Pressure 在市值压力上与 Growth Pressure 并无本质区别,主要的差异在于:它延长了到达硬顶的时间线,使得整体路径看上去更平缓。
在 Hard Pressure 与 Medium Pressure 的横向对比中,可以看到:
Hard Pressure:年发行量在最初大幅下降(蓝线),到 2052 年起(约 27 年后),年增发量将低于 100 万 DOT。
Medium Pressure:下降曲线更为平缓(蓝线),同样在 2052 年后,年增发量才低于 100 万 DOT。
在相同的分配比例下,Hard Pressure 的市值压力明显大于 Medium Pressure。
不论选择哪一种方案,后续社区仍可通过调整分配比例参数来改变 DOT 面临的市值压力与经济激励。
总结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两种"压力"来调节 DOT 的市值压力:
通胀降低
调整质押奖励比例
这意味着,未来的通胀模型并非单一选择,而是两种压力的叠加与权衡。
当前,在三个方案中,Hard Pressure 的支持率最高,有 62.1% 的支持率,将在 19 天后进入确认期。
不过,在围绕通胀曲线的讨论背后,Web3 基金会研究科学家 Jonas Gehrlein 提醒大家:一个更关键的问题被忽视了,那就是经济安全 ——通胀削减不仅仅影响市值压力,也直接决定了 Polkadot 网络抵御攻击的能力。
Jonas 认为在 PoS 系统中,安全并不是免费的。它依赖于验证人和提名人质押的 DOT。如果攻击网络的成本低于可能获得的收益,安全性就不复存在。因此,在设计通胀曲线时,我们不能只看"发币多不多",还要看"安全值多少钱"。如果通胀被大幅削减,Polkadot 的经济韧性几乎会按比例下降,网络也会更容易遭受经济攻击。
在最坏情况(贿赂现有验证人)下,攻击 Polkadot 的成本只需 1471 万 DOT,而在 Hard Pressure 中通胀骤降一半,这个安全下限会直接降到 818 万 DOT,所以系统抵御攻击的难度被大幅拉低,风险骤增。如果有链公开悬赏金额略高于下限,验证人可能会集体叛变 → 共识瞬间崩溃。
因此,简单地"砍通胀"很可能把 Polkadot 的安全拖下水。
保持低通胀的同时,可以兼顾安全吗?
那我们如何可以在"降低通胀"与"保持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呢?Jonas 提出了四类政策配套措施:
政策 1:最低佣金与最低自质押
在协议层面,有两项可以直接影响网络经济韧性的机制。
第一,强制设置验证人最低佣金。这样能够保证验证人即使在竞争激烈、收益被压缩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维持稳定的长期收入,从而提升节点运营的可持续性。
第二,要求验证人必须具备最低自质押额度。这意味着验证人需要真正把自己的资金投入到网络中,承担更多"skin in the game"的责任。换句话说,验证人不只是依赖提名人的支持,而是通过自有资金的绑定,展现他们对 Polkadot 未来发展的承诺。
这两项措施相辅相成:最低佣金确保验证人能够有合理的收益预期,而最低自质押则要求他们与网络的安全和发展更紧密地绑定在一起。这样既能提升整体经济韧性,也能增强网络的安全保障。
政策二:减少发行量
降低通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减少新铸造的 DOT 数量。
目前,Polkadot 的新增发行主要分为两部分:
质押奖励:每天约 279,439 DOT
国库收入:每天约 49,313 DOT
因此,想要实现通胀削减,并不一定要"一刀切",而是可以通过调整这两部分的比例来完成。比如:适度减少质押奖励的占比,或缩减进入国库的份额,甚至同时调整两者。这样的思路让通胀控制更具弹性,也避免了对某一方的激励机制造成过于激烈的冲击。
其实这个观点是 PolkaWorld 一直在倡议的 ——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压力"来调节 DOT 的市值压力:通胀降低和调整质押奖励比例,未来的通胀模型并非单一选择,而是两种压力的叠加与权衡。
政策三:移除提名人削减与解绑期
在现行机制下,提名人拿走了质押奖励的大部分。但从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看,网络的安全下限并不直接依赖提名人的质押,这也意味着——提名人的奖励是最有空间被压缩的部分。
如果未来削减了提名人的收益,就需要在体验和风险上做补偿。一个可行的方式是:
移除提名人削减惩罚,让提名人参与几乎不再承担风险;
取消解绑期,让提名人可以随时退出,提高资金流动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 NPoS 机制下,系统会在特定的时间点"拍快照",记录提名人对哪些验证人投了票,然后根据这个快照来决定哪些验证人进入活跃集合。如果在这个非常短的时间窗口里,提名人突然把资金提出去了,可能会导致快照数据和实际资金情况不一致,进而影响验证人选举的公平性或稳定性。
所以,即使取消了解绑期、允许提名人随时退出,在快照的那一瞬间(比如几分钟或几小时的窗口),提款操作可能需要被临时限制,以避免系统在选举过程中出现混乱。
所以,如果把削减惩罚和解绑期这些"摩擦"去掉,质押的参与过程会变得更简单、更顺畅。降低了风险和门槛,提名人就算赚得少,也还有动力参与,继续发挥保障网络安全的功能。同时,即使收益减少,提名人依然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仍然在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 —— 负责挑选、监督验证人,并把选择提交给系统的选举算法。
政策四:递减发行曲线
所谓"递减发行曲线",就是让 DOT 的新增发行量随着时间逐步减少,最终逼近一个设定好的上限,而不是无限制增长。
如果不做额外设计,系统会自然收敛到某个"内生上限"(比如几十亿 DOT),但具体是多少并不确定。若我们希望 DOT 的总量能收敛到一个明确的数值——比如 π × 10⁹ DOT 或 e × 10⁹ DOT ——就需要引入一套动态的发行机制。
为什么要动态?因为 DOT 会不断被销毁(例如购买 coretime 或支付交易手续费),而销毁的数量是不可预测的。如果不考虑销毁,就会导致总量和预期曲线出现偏差。
在动态模型里,每个周期的发行量取决于"距离上限还有多远":
距离越远,发行量越多;
越接近上限,发行量越少。
这样设计有一个额外好处:当 DOT 被销毁时,总供应量下降,与上限之间的差距被拉大,系统就能在后续周期中稍微放宽发行额度,从而保持模型的平衡和灵活性。
总结来看,递减曲线 + 动态调整 = 既能让 DOT 总量逐步收敛到上限,又能灵活吸收生态中不可预测的销毁因素,让通胀机制更稳定、更可持续。至于具体的动态函数该如何设定,则需要更深入的建模与设计,这部分应由新的提案人来进一步完善。
数据对比
从表格的对比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单纯削减通胀会降低安全性
在 Hard Pressure 情景下,通胀从 7.47% 降到 4%,结果下限安全性直接从 14.7M DOT 掉到 8.2M DOT。 这意味着,攻击网络的成本降低,Polkadot 更容易受到经济攻击。
结论二:配套政策可以扭转局面
如果在 Hard Pressure 的基础上引入以上提到的建议政策。下限安全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到 26.3M DOT,比现状还高。与此同时还保证了相同的低通胀率。
结论三:收益率不可避免下降
提名人 APY 从 12.32% 降到 ~6%,实际 APY 从 4.85% 降到 ~2.3%。 收益降低是通胀下降的必然代价,但通过简化提名人体验(取消削减惩罚和解绑期),依然可以保持参与积极性。
结论四:政策设计比单纯参数更关键
砍通胀只能改变发行量,但会损害安全性。 制度设计(佣金、自质押、机制优化)才能在降低通胀的同时,把安全性拉回来,甚至拉得更高。 "低通胀 + 高安全"并不是矛盾的,只要有合适的制度配套就可以实现。
通胀不是唯一变量,经济韧性才是核心
从这场关于通胀的讨论可以看出,Polkadot 社区并不是在单纯追求"通胀高还是低"的二元答案,而是在探索一条如何在降低通胀的同时维持甚至提升安全性的路径。
Hard Pressure 看似是最激进的方案,但如果没有政策配套,安全下限会显著下降,反而给网络带来风险;而一旦引入最低佣金、最低自质押等制度设计,安全性不仅能被守住,还能被增强。与此同时,提名人和验证人的收益确实会被削减,但通过优化质押机制、降低参与摩擦,这种负面影响是可以被部分抵消的。
这场讨论也揭示了一个关键:经济模型不能只靠参数调节,还需要制度创新。
削减通胀是方向,但它必须与佣金机制、自质押要求、提名人体验优化、递减发行曲线等配套措施结合,才能形成真正可持续的经济韧性。
因此,这不仅是一场关于"DOT 发多少"的讨论,更是一次对 Polkadot 长期治理和经济安全的深度思考。未来的道路,可能不是简单的 Hard 或 Medium,而是参数 + 制度并举的全新组合。
在"低通胀"与"高安全"之间,Polkadot 社区正在寻找那条平衡之路。
PolkaWorld Telegram 群:
https://t.me/+z7BUktDraU1mNWE1
PolkaWorld Youtube 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c/PolkaWorld
PolkaWorld Twitter:
@polkaworld_org
更多内容
波卡周报 | Polkadot Capital Group 启动直连华尔街,W3F 警示通胀降低风险!
关注 PolkaWorld
发现 Web 3.0 时代新机遇
点个 "在看" 再走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