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星期四

Web3 基金会:Polkadot 的未来,不只在技术突破,而在于让更多人真正使用 DOT、建设 DOT 经济!

从"技术为本"到"采用为核",Polkadot 的新阶段已经到来!

加入 PolkaWorld 社区,共建 Web 3.0!

图片

过去几年,Web3 基金会一直保持中立 —— 不干预投票、不参与国库、不决定资金走向。但在 2025 年秋天,这一切正在改变。


在 Web3 基金会生态系统副总裁 Bill 的最新直播中,他系统阐述了基金会的改革方向、职责边界,以及 Polkadot 生态未来的衡量标准。


这场对话涵盖了多个关键议题:


  • 所有和社区直接相关的事,我都需要负责 —— 从开发者支持到治理协调,基金会全面参与生态建设; 

  • Web3 基金会到底做什么? —— 不止服务 Polkadot,更致力于推动整个去中心化互联网的发展; 

  • 去中心化不代表无协调 —— DV 计划与投票机制的调整,让基金会在保持中立的同时提供治理方向; 

  • 如何判断 Polkadot 生态是否成功? —— 标准是 DOT 的真实采用:是否有更多基于 DOT 的项目被开发、被使用,并形成持续增长的 DOT 经济循环; 

  • Polkadot 当前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外界的刻板印象 —— 社区正通过更友好的产品体验与传播重塑形象; 

  • 真正有价值的 Web3 应用,是让用户重新掌控数据的应用 —— 而 Polkadot 的架构正为这种 Web3 原生场景奠基。 


正如 Bill 所言:


"Polkadot 的未来,不只在技术突破,而在于让更多人真正使用 DOT、建设 DOT 经济。"


这场直播,标志着 Web3 基金会的改革正从理念走向实践 —— 从资助、治理到采用,让去中心化的生态真正运转起来。


继续阅读,在 PolkaWorld 整理的中文版中,查看更多!



ET:欢迎来自 Web3 基金会的 Bill。对于活跃在社区的朋友们来说,Bill 是老熟人了,大家应该在推特上见过他、看过一些采访,所以我很高兴今天能跟他聊一些更广泛的问题,也深入了解他在基金会的新角色,以及 Web3 基金会最近的一些变化。


不过在进入正题之前,先来个小破冰。我看到你前不久发了一张照片,我想放大给大家看看,能不能先讲讲这张照片的来历?我知道你以前是做教育的,这张照片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图片


Bill:哈哈,这个其实挺有意思,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平时一般不留胡子,但那时候留了一小撮下巴胡,我只是想证明自己也能留点胡子。


ET:我其实更想问你为,什么站在一辆坦克前面?


Bill:哦,那个啊。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在 2005 到 2006 年的时候,在伊拉克做了 13 个月的平民合同工。当时我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说白了就是个在后台捣鼓电脑的书呆子。有一天我们闲着的时候,就在那辆坦克旁边拍了张照片,觉得挺酷的。顺便说一句,那不是啤酒,基地里是不允许喝酒的,那张照片是在巴格达郊外拍的。


ET:哈哈,我还看到你把工牌信息打码了,我还以为你是 CIA 呢。


Bill:不是啦,那是因为证件上有我的个人信息,我怕有人放大看到,所以做了下遮挡。



所有和社区直接相关的事,我都需要负责


ET:真是挺有意思的经历,13 个月在伊拉克,肯定有不少故事。


不过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吧,今天要聊的是你在基金会的新角色,以及基金会正在推进的一些变革,能否请您先说说,作为生态系统的副总裁,您现在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Bill:对,我现在的职位是"生态系统副总裁"(VP of Ecosystem),这个角色不只是关注"生态成功"这一块,还包括生态系统相关的很多方面。我这么说是因为 Radha,大家可能知道他之前是我们的技术教育负责人和技术布道师,他现在是"生态发展总监(Director of Ecosystem Success)",所以我想先说明一下,避免混淆。


我自己的背景是学术出身,之前是大学教授,后来长期负责基金会的技术教育团队,同时我也一直参与治理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的内容。比如,客服支持团队其实是向我汇报的。其实有个趣事,要是你给 Polkadot 支持团队发过邮件,其实早期的 [email protected] 这个邮箱,就是我在负责,相当于早期的支持团队就我一个人。


接下来我的工作会包括质押、生态增长等,总的来说我的工作内容非常广,基本涵盖了所有和社区直接相关的事,包括资助开发者团队、帮助项目在 Polkadot 上构建、提供技术支持、参与链上治理、推动技术教育等。


简单来说,"生态系统"这个词下的所有事情,基本都与我有关。我大概两个月前刚接手这个职位,我们已经开始做出一些调整,大家可能也注意到,最近有一些公告已经发布了。


图片



Web3 基金会到底做什么?


ET:在聊这些公告之前,我想先问问 Web3 基金会在整个 Polkadot 生态里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基金会的架构是怎样的?核心使命是什么?是不是只关注 Polkadot?还是更广泛地推动 Web3 生态的发展?


Bill:Web3 基金会是一家瑞士基金会,在德语里对应的法律实体叫"Stiftung"(发音可能不准,先跟德语区的朋友说声抱歉)。


基金会有一个明确的使命,那就是:推动去中心化互联网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叫 "Web3 Foundation",而不是 "Polkadot Foundation"。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认为要实现去中心化互联网,最好的方式是通过 Polkadot 以及一些其他相关的链和技术生态来实现。


基金会内部有很多研究人员,大概 12 位左右,他们的研究领域非常广,不仅包括网络系统,也涉及博弈论、经济系统设计(比如 Jonas Gehrlein 的工作)、密码学原语、零知识证明等前沿方向。所以虽然我们的核心聚焦在 Polkadot,但我们的视野是更广的。


我们同样支持 Kusama 网络、新推出的 JAM 技术,还有像 Web3 Summit 这样不针对某个生态的会议。


因此,Web3 基金会的使命远不止 Polkadot。某种意义上,这种更宽的视角很好 —— 它让我们能"看到森林,而不仅是树木";但同时也有挑战,因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领域,比只聚焦单一协议要多得多。


ET:对,我觉得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基金会的研究范围有多广,你刚刚提到了 Jonas —— 在过去几个月讨论 DOT 总量上限(hard cap)的时候,Jonas 其实做过一份非常深入的分析报告,详细探讨了 DOT 的经济模型、质押机制等等,这些研究报告大家都可以在 Web3 基金会官网上找到,有时也会同步发布在 Polkadot 论坛上。


Bill:是的,如果你访问 research.web3.foundation,就能看到我们所有的研究成果。而且研究的主题非常多样,不仅仅是经济学、密码学原语(cryptographic primitives),还包括分布式系统等方向。


其实 Polkadot 的很多核心设计都是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的,我们不是那种"先写点代码再看效果"的风格,实际上比如共识算法的工作原理、Nominated Proof of Stake(提名权益证明)机制的设计逻辑等等,背后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支撑。。


ET:还有件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 Polkadot,或者说整个 Polkadot 生态,在 Web3 这个领域里算是最早的先行者之一,我记得 "Web3" 这个词最早就是 Gavin Wood 提出来的,对吧?


Bill:没错。Gavin 在 2014 年就提出了 "Web3" 这个概念。现在大家都在用这个词,但最早确实是他提出的。其实我最早知道 Gavin Wood,就是因为他是以太坊的首席技术官(CTO),还提出了 Web3 概念,所以早在 Polkadot 出现之前,他就已经因为这个概念而非常有名了。



去中心化不代表无协调,基金会谈 DV 计划与投票新策略


ET:那你之前提到基金会最近有一些新变化,也有一些调整,能不能具体讲讲?比如先聊聊 DV(Decentralized Voices,去中心化声音)计划,它是怎么来的?


Bill:当然,让我先稍微铺垫一下背景,Polkadot 的链上治理是 "OpenGov" 模型,也就是完全开放的一人一票制。我们发现一个现象,社区里有很多非常热心、很有见识的人,他们虽然持有的 DOT 不多,但投票时往往能做出非常理性的判断。然而,他们慢慢不再参与投票了,因为觉得自己的投票权太小、影响不了结果。于是,大概在一年半前,我们启动了 Decentralized Voices(去中心化声音)计划。


简单来说,我们会把一部分基金会的 DOT 委托给这些社区中有代表性的人或组织,让他们代为投票,目的就是"放大"他们的声音。这也是"去中心化声音"这个名字的含义。


这个计划经过了多次演变,比如:


  • 现在所有的 DV 代表都不再是个人,而是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我们发现这样做能让代表性更强,也更符合去中心化的理念。

  • 另外,我们还推出了 DV Guardians(DV 守护者)或 DV Light,这是一类规模较小的代表,他们会得到较少的 DOT 委托。

  • 目前还包括两个人工智能代表,一个叫 GoverNoun AI,另一个叫 CyberGov,我觉得这非常有趣。

  • 最近我们又根据投票参与度以及如何让治理系统保持最佳状态的判断,调整了一些参数,比如我们刚刚把基金会在 Polkadot 上委托给 DV 的总量,从 200 万 DOT 提升到 300 万 DOT


ET:我还看到基金会宣布,今后会在某些必要的情况下,直接参与部分提案的投票。能说说这方面的考量吗?


Bill:可以。其实这也和我们设立 DV 计划的原因有关,基金会手里持有一些 DOT,但过去从来不参与国库类提案的投票。我们一直保持中立,希望完全由社区自行决定,但后来我们发现,完全放任社区自行决策,虽然理想,但在现实中会带来协调问题。我经常在采访中说的一句话是:"去中心化不代表没有协调。"


我们希望在保持去中心化的同时,也能提供一定的方向性。比如告诉大家基金会更关注哪些方向、哪些类型的项目我们认为对生态更有价值。再比如,有些团队想提交国库提案,却不知道该申请多少资金,我们可以做他们的对接窗口。要知道,提案一旦提交就是"非黑即白"的,要么通过要么驳回,没法再讨价还价。所以前期对接很重要,我们希望在这之前能提供一点指导,帮助好提案通过、拦下不太合理的提案。


经过多次内部讨论,我们决定基金会也会开始适度地参与投票,不过要说明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真的投过任何国库提案,我们之前投票的内容主要是技术升级相关的提案。


我们宣布这件事,并不是要让基金会变成"最终决定者",而是想在社区治理中起到一个协调者的作用,而不是指挥者。这也是我们增加 DV 计划委托量的另一个原因。我们也很清楚,基金会的投票可能会被视为一种"信号",大家可能会跟随我们的方向。因此,我们在开始介入投票前,特意先把 DV 的委托额度提升了 50%,就是想告诉大家:"社区的声音仍然是主导。我们只是来帮大家更好地协调。"


所以,基金会只会在确实有必要的时候投票。截至目前,社区的表现非常棒。各位干得很好!我们只是想确保在需要的时候,基金会能及时介入、起到支撑作用。


ET:明白。其实在我看来,Polkadot 的国库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状况,跟一年前相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现在很多支出都整合进赏金(Bounties)机制了,而赏金的资金拨付更有标准,也会在批准项目前进行严格评估,我觉得整体支出也下降了,看起来比去年夏天高效多了。你怎么看?


Bill:我完全同意。不过客观说赏金制度本身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毕竟我们还在不断摸索,学习怎么让治理体系运转得更顺畅。你可能也知道,OpenGov 里最近又引入了一些新规则,这也是一种实验。Polkadot 的治理本身就是一个持续试验和迭代的过程,不过如果你回头看,无论是一年前还是两年前,现在的资金流入与流出总体已经趋于平衡了,过去我们常常支出远超收入,但现在的状况好多了,基本上处于一个比较健康的水平。


更棒的是,我们对支出的可见度也高了很多,这要感谢 OpenGovWatch 的工作,像 Alice und Bob 和 Jeeper,他们在这个项目上做得非常出色。现在如果有问题的提案,通常会被投票否决;而那些真正对生态有价值的提案,社区也能识别并支持。另外我觉得还有两点非常好的变化。


第一,社区的讨论氛围更理性、更平和了。过去一两年,不管聊什么都容易吵起来。


ET:哈哈,就像美国政治一样。


Bill:对,完全一样哈哈。但不论你政治立场如何,我相信大家都能同意:理性、文明的讨论更有助于我们达成共同目标。


第二点变化是,我们现在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前的国库提案有点像"意大利面扔墙上,看哪个能粘住",各种提案乱飞,有的有用、有的没头绪,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社区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哪些类型的支出是有意义的,哪些不是,虽然仍然会有分歧,也会有问题,但整体方向非常积极。



如何判断 Polkadot 生态是否成功?


ET:我也有同感。确实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且社区会继续迭代和改进 OpenGov,所以我对未来很乐观。


回到你的新角色,在你看来,一个"成功的生态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者换个角度问:如果我们在六个月或一年后回头评估,你会以哪些标准来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变得更成功?


Bill: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生态系统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当然,这不是 12 个月内就能完全实现的目标,可能得花上几年时间。但我理想中最希望看到的一幕是 —— Web3 基金会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是说,社区能够完全自我治理、自我运转


其实我们已经在朝这个方向迈进了,比如 Polkadot 技术联盟(Technical Fellowship) 现在已经由国库资助,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对我来说,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可以在没有基金会直接干预的情况下独立运转的系统,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稳步迈进,当然,这有点像理想中的"柏拉图式完美状态",我们还没到那一步,但确实在逐渐接近。


ET:那真的是一个宏大的愿景。至少 Polkadot 是真的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毕竟很多其他区块链虽然口头上说"去中心化",但其实核心还是非常中心化的。Polkadot 是少数几个真正在践行去中心化的网络之一。


Bill:没错。不过这条路也不容易,集中化的确更高效。比如,如果所有关键决策者都在一个 Telegram 群里,几句话就能定下来,那当然很方便,但那样和传统公司又有什么区别呢?Polkadot 选择的道路是真正的去中心化治理,让系统尽可能独立于任何单一机构,这条路更复杂。


当然,另一个衡量生态成功的重要维度是:产品和用户。生态里要有真正被使用的应用、用户喜欢的项目,所以对未来几年我心中的蓝图是,有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产品部署在 Polkadot 上,Polkadot 自身稳定运作,社区以完全去中心化的方式协作,虽然我们还没完全实现这一目标,但方向是对的,趋势也是积极的。


从短期来看,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有两方面:


  • 越来越多基于 DOT 的项目被开发出来。这些项目要有实际用途,有好的用户体验,让用户愿意长期使用、持续回访。

  • 推动 DOT 生态经济的发展。Polkadot 的一切运行都依赖 DOT,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真正的 DOT 经济体系,这也是我们近期在发放资助(grants)时的核心关注点之一,我们希望看到 DOT 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场景中。


我相信随着 Polkadot Hub 的上线,开发者会更容易部署使用 DOT 的应用,用户与这些应用的交互也会更便捷。同时,基金会也非常愿意帮助那些想利用 DOT 实现新想法的团队,把他们的愿景变为现实。



Polkadot 目前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外界的刻板印象


ET:太棒了,我完全认同你的观点,你刚才提到去中心化本身也会带来一些挑战,那么,目前你认为整个生态系统还面临哪些挑战?有没有什么思路或方案去克服它们?


Bill:是的,我觉得确实有一些挑战,我们已经意识到并且正在解决。


我们先从这些"已知问题"说起吧,这些相对简单一些。比如,社区之前一直强烈希望能有原生智能合约的支持 —— 这其实就是 Polkadot Hub 的愿景所在:在 Asset Hub 上运行智能合约。


虽然之前也有平行链支持智能合约,但问题是生态太碎片化,开发者觉得不好用,大家更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地方来部署,现在我们就在做这件事。目前,智能合约已经在 Kusama 的 Asset Hub 上通过 PolkaVM 上线了,Polkadot 主网上也预计会在今年 12 月或明年 1 月推出(具体日期我不敢打包票),但大概就是这几个月的事。


另一个问题是中继链,它的最初设计只是为了协调和保障平行链的安全,也就是充当"中继"角色,但后来,很多其他功能也被塞进去了,比如质押、治理、DOT 余额管理等等,为了让系统更具扩展性,我们现在正把这些功能迁移到 Asset Hub 平行链上,这件事在上周(在 Kusama 上)完成了,几乎没有问题——当然,有一些我们预期内的"小毛病",毕竟 Kusama 年头很久了,早期的一些奇怪遗留问题还是会冒出来,不过整体迁移非常顺利,我们已经把 Kusama 的质押、治理、账户余额等功能成功迁移到了 Asset Hub 上。


ET:向 Parity 和所有为此努力的团队致敬!


Bill:对,真的非常了不起,太酷了,这种迁移堪比以太坊当年从工作量证明(PoW)切换到权益证明(PoS)—— 就像在飞行中更换发动机,而这次更像是"在飞行中从一架飞机跳到另一架飞机,还带着所有行李",能安全落地真的很了不起,这就是我们发现的问题之一,并且我们也成功解决了。


好,现在说说更大的挑战,下面讲的这些是我们已经在处理的,比如为开发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提升可扩展性等。但还有一些更复杂的问题,比如治理。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们仍在摸索中,我们真的是在"无人区"开荒。有趣的是,我观察到像 Cardano 和 Ethereum 也在面临类似问题,比如生态碎片化、治理效率等。Polkadot 也有类似挑战,不过我们正在改进,治理方面确实比以前好很多,但还不完美——尤其现在 Web3 基金会的角色在转变,我们还得继续观察实际效果。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公众对 Polkadot 的"印象问题"。我感觉外界很多人对 Polkadot 还停留在"平行链插槽拍卖时代"的印象里,觉得"拿个插槽太难""只能用 Polkadot JS App""没有好用的用户界面"。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我们有非常出色的钱包产品,比如 Nova Wallet、Talisman、SubWallet,用户界面非常友好。甚至可以用 MetaMask 等常规的 EVM 钱包连接 Polkadot 生态。


我觉得之所以有这种刻板印象,是因为 Polkadot 运营时间不短了,早期确实用户体验差,而且给开发者的调整迭代也多,导致大家有了"麻烦"的印象。不过这些问题我们都在解决,现在已经好太多了。所以我经常跟人说:如果你过去几年没用过 Polkadot,还停留在当年的印象里,我强烈建议你现在再试试这些钱包,体验会完全不一样。


ET:绝对同意!还有其他常见的误解吗?


Bill:当然有,挺多的。其中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很多人看 Polkadot 的统计数据时只看中继链。但实际上,中继链的目标是"功能越精简越好",最终不再处理任何交易。所以当有人说"Polkadot 上几乎没有交易",我就会拿出整个生态的数据给他们看,所有平行链加起来,每月有上百万笔交易!


所以,如果你只看中继链数据,那确实会得到完全错误的印象。这种误解在 TVL(锁仓量)上也一样——有人查"Polkadot 的 TVL",结果发现是 0,因为他们查的是中继链,实际上你得看整个生态系统。


另一个误解是"Polkadot 没什么动静"。其实这恰恰相反,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信息太多、外界却不知情"。太多事情在同时发生,比如 Coretime、平行链迁移、Hub 项目等都非常有进展,还有很多新团队正在加入 Polkadot。像 Acurast 这样的新项目,我个人就是他们的长期粉丝,还有许多团队使用 Polkadot SDK 来构建项目,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用的其实是 Polkadot 技术,像 BitTensor、Ternoa Midnight、Avail 等项目都是基于 Polkadot 技术栈构建的,虽然他们不是"Polkadot 链",但这就是开源生态的魅力——别人可以自由分叉和使用你的代码。从技术角度来说,这反而说明 Polkadot 的技术是行业最优秀的之一,因为只有最好的技术,才会被别人不断复用和借鉴。



真正有价值的 Web3 应用,是让用户重新掌控数据的应用


ET:看到越来越多团队用 Polkadot SDK 来构建自己的产品,真是对整个技术栈的最好认可。我们收到了 Tommy 的问题,他问:"Bill 希望在链上看到哪些类型的应用?"


Bill:哇,我希望在链上看到什么应用啊……我想,我其实很希望看到一些"基础商业功能类"的应用上链。比如像 Google Docs、电子表格、费用报销系统之类的。你知道吗,我每次用 Google Drive 的时候,都会有点担心,这些数据全存在 Google 手上,不在我自己控制范围内,所以这类能让数据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Web2 → Web3 转型类应用,我觉得非常有潜力,特别是在 Polkadot 的可扩展性加持下,很多人过去认为"这东西不可能上链"、"没必要上链"的应用,现在其实完全有可能做到。


举个例子,比如社交或连接类应用,人们常想到的是约会 app、社交媒体等,只要有"关系图谱",其实都属于社交类,而结合身份证明(Proof of Personhood)的概念,这类应用可能会更有价值。瑞士有个很有趣的应用叫 Spontax,别的地方我还真没见过,它有点像"朋友约会应用":你想临时找人去看电影、喝咖啡,就能马上匹配到一个也想做同样事的人。我特别希望能看到这类有趣的应用上链。


另外,音乐和版权相关的东西也很有潜力,比如基于区块链的音乐流媒体和 IP 权益分配。总之,你可以想想:你最常用的那些 Web2 应用,有没有安全或隐私方面的风险?有没有哪类数据其实更适合让用户自己拥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很可能是适合在 Polkadot 上构建的方向。我非常愿意亲自试用这些产品。


ET:我特别赞同,尤其是"身份证明"和社交媒体结合的想法。现在各种社交平台都被机器人账号和 AI 内容淹没了,很多帖子都没什么可读性,如果能有一种机制,确保内容是"由真人创作",那将是很有价值的创新。


注:该直播内容较长,本文为上篇,下篇将于明天发布!

原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MKYN-_hqvk&t=227s


  • PolkaWorld Telegram 群:

    https://t.me/+z7BUktDraU1mNWE1

  • PolkaWorld Youtube 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c/PolkaWorld

  • PolkaWorld Twitter:

    @polkaworld_org


图片

更多内容


当最强 EVM 遇上最强底层:Polkadot 2.0 正在重塑智能合约生态!

Kusama 资产中心迁移完成:REVM 即将上线,超级中心 Polkadot Hub 加载中!

Parity 产品开发最新进展:技术卓越仍是根基,但 "被使用、真正有用" 才是关键!

图片

关注 PolkaWorld

发现 Web 3.0 时代新机遇


点个 "在看" 再走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Alpha有周期,不必在乎1时得失

昨天打新的YB卖了3个号,2个号是借兄弟的BNB,除了成本收益200刀左右,欧易2个空投都是15刀左右,够几天的磨损了 晚上的CAKE以为会有大毛,做了3个号,结果每号10刀多,估计只够磨损和手续费,浪费时间,无语 16号下午打新要256分,刷新了高分记录,估计又要券一段时间...